鬼月的由來,一句話,台灣先民將佛教盂蘭盆日延伸成整個月的普渡民俗活動。
關鍵字: 目蓮救母、盂蘭盆、普渡、閩粵械鬥、漳泉械鬥、孤魂野鬼、慶讚中元


盂蘭盆節由來 /目蓮救母的故事

  • 據《佛說盂蘭盆經》的記載,「盂蘭盆」是梵語उल्लम्बन,「盂蘭」意思是「倒懸」;「盆」的意思是「救器」,所以,「盂蘭盆」的意思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,衍生出來的意思是: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,供養佛陀和僧侶,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。

    相傳目蓮尊者因為不忍母親 青提夫人死後墮入惡鬼道受苦,向佛陀祈求救母的方法,佛陀指示在七月十五日,眾僧完成三個月修行出關後的日子,用百味飲食供養十方僧佛,依仗眾僧修行的力量、供養僧佛的功德,救度父母親。隨後,梁武帝創設盂蘭盆會,大力 提倡,到唐代時,民間不但重視盂蘭盆會,而且場面盛大。
    1535176142153.jpg

 

  • 鬼月的由來
    台灣早期先民來台開墾不易,常因為爭土地、搶水源等因素,發生不同族群的械鬥(如閩粵械鬥*、泉漳械鬥,或漢原衝突)。然而先民大多支身來台開墾(待發展有成才回去接家人),所以因械鬥而亡的先民大多是孤家寡人,死後就集中埋葬再蓋廟供奉,例如: 老大公廟、萬應宮、百姓宮等,還有客家義民廟。
    日後隨著時代發展,台灣先民延伸佛教原本只有一天(7月15日)的盂蘭盆節)為三天、五天,至今為一整個月的鬼月普渡活動,各地也衍伸出許多不同的活動細節與意義。

    (台灣早其閩粵械,閩粵械鬥(當代又稱閩客械鬥)是發生在18世紀中到19世紀末(臺灣清治時期),臺灣漢族族群(祖籍福建的閩南人、祖籍廣東的客家人、潮州人)間的武裝衝突。)

 



  • 放水燈、豎燈篙
    放水燈,又稱流燈,源自印度,因佛教傳播,流傳至東南亞及東亞地區。原意祭祀、送厄、祈福的儀式,在東亞則多見於普渡儀式中,屬一種接引水中孤魂接受普渡的儀式,所以部分地區會選在七月十四夜晚施放水燈,意為引領水域上的孤魂野鬼,參與七月十五日的普渡。

 

延伸閱讀: 相傳鬼"月"是明太祖朱元璋想霸佔整個農曆七月這個好月份(吉祥月),所以傳出七月是鬼月的謠言要混淆視聽。
朱元璋表示: 鄉民冤枉啊~~~~~
證據一、何中國大陸地區沒有鬼月(有一天的鬼節)
證據二、明太祖之後,也沒因此發現有鬼月習俗或相關紀載 (也是只有一天的普渡習俗)
證據三、只有台灣地區,有一整個月,的鬼月習俗.......

 


【桃園南崁】豎燈篙、放水燈活動

農曆七月十四日,晚餐後街道上陸續出現慶讚中元的活動車輛,喧鬧的車陣吸引民眾攜家帶眷出來參與。
長長的車陣行駛到忠孝橋上(活動地點),豎立起參天高的燈籠排架。

橋下活動帳篷內, 法師引領信眾舉行誦經法會

信眾手持水燈,虔誠跟拜
 
水燈上寫著【孤燈寂寂夜沉沉,一盞明燈四海明】。並有信士的名字。
正說明著水燈的意義,將照亮水面,引領孤魂。

 
誦經完畢後,法師引領信徒到水邊施放水燈。         

水燈在河面上一路向大海漂去。
只要心誠、心存善念,我想不論漂遠漂近,終能得取福報的。

arrow
arrow

    柯小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